世界微头条丨布莱克在《一棵毒树》中的叛逆

时间:2023-05-07 07:01:34       来源:木桥看世界

在阅读此文之前,麻烦您点击一下“关注”,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,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,感谢您的支持

文/ 木桥看世界


(资料图)

编辑/ 木桥看世界

前言

威廉·以其独特的艺术才华成为19世纪英国浪漫派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。布莱克一生不为世人所知,直到20世纪末,叶芝等人将他的作品进行了再版,他的作品被人们所知,布莱克的作品被人们所熟知。

由于布莱克的诗富有哲理,宗教意蕴丰富,且带有强烈的神秘感,他的诗被众多批评者认为是与乔叟,斯宾塞,莎士比亚,弥尔顿,华兹华斯并称的六大诗人。

布莱克的《天真与经验之歌》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,它以其平实的文字和独到的思想而深受读者喜爱。在“天真”这一层面上,布莱克以他那新鲜而又深邃的诗歌,建构出一个不沾染尘埃,充满着仁爱、和谐、欢乐与幸福的儿童天地。

但是,当他认识到单纯的梦幻世界还不足以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时,他的目光转向了“经验”的层面,对真实世界的虚伪、腐败与欺骗进行了勇敢的揭示,并由此展示出自己由“天真”向成年“经验”的痛苦经历与巨大的转型。

对于《天真与经验之歌》,以往的学者们大多只关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那一部分,而对其它有关“咏物”和“论世事”的诗歌则鲜有涉猎。

文章试图通过对《经验之歌》中短篇诗歌《一棵毒树》的剖析,来剖析和探讨布莱克在宗教、革命以及理性等方面所表现出的多种反抗精神,从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他的创作方法和思维方式。

“犯罪”和“惩罚”:布莱克对宗教的反抗

《一棵毒树》是一首以抑杨格四音步体为主要节奏的四行体,四行体两行,四行体结构,在基督教圣歌和儿童歌颂中常用。

在这首诗歌里,“我”对仇敌的怨恨,化作一株大树,以眼泪和谎言,昼夜不停地浇灌,终于长出一颗剧毒的苹果,杀死了那个想要窃取他果实的仇敌。

在这里,布莱克用一种单纯的节奏,用一种朴实无华的自然形象,把人类这个复杂而深刻的话题表现出来,那棵由愤怒而产生的有毒的树,就是对人类经历之后阴暗面的一种解释。

在诗歌的第3节里,“我”仔细地灌溉了这些树,“因此,它们日以继夜地生长,最后结出美丽的果实。”这个苹果的形象与亚当与夏娃的童话有很大关系。

《创世纪》里说,在伊甸园里,有一株圣灵之树,神曾经警告过他们,不许他们食用圣灵之树上结出来的果子,但是他们却抵挡不住毒蛇的引诱,违背神的旨意,偷偷食用了圣灵之树上结出来的果子,最后被赶出了这个世界。所以,它被赋予了“原罪”、“堕落”等意义。

诗歌里的仇家,表面上看起来很单纯,但在诗歌的末尾,使用了“偷盗”这个字眼,这种想要偷东西的念头,就是从七种罪人的贪婪中滋生出来的。

《罗马书》中说过,“死亡就是罪的代价”,也就是说,他的仇人在被有毒的苹果杀死后,就已经受到了应有的惩罚。

而这首诗歌中的“我”,却不仅仅是一瞬间的怒火,而是一种难以宣泄的怨念,而在诗歌中,“沃思”这个字,却代表了七大罪孽之一的“三大罪孽之怒”。

最后,当“我”看着自己的仇人倒下时,他不仅没有害怕,反而显得很平静,很开心,这让他的心都凉了半截,他突然意识到,在他平静的表面下,竟然隐藏着一种可怕的人类邪恶。“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”,当对方的肉体崩溃之时,“我”的肉体已经被腐蚀殆尽。

在这里,作者表达了自己对宗教教条的愤懑与讥笑,而这些看似单纯的形象,却暗含着深深的人类与伦理的质询。

而布莱克作品中所表现出的那种对信仰的反抗情绪,则更是表现在其作品中。弥尔顿在《失乐园》中描绘了亚当夏娃的“原罪”与“沉沦”,这是一首赞美人们向权力的抗争,为自己的自由而奋斗的赞美诗。

然而,布莱克的诗歌具有深刻的反讽,他对人类邪恶的一种隐喻。 而在布莱克的手札上,还有一句“基督教的自我约束”,这句话听起来像是中国的“克己复礼”,但实际上,这句话其实是在讽刺,告诉世人,信仰是束缚着人的束缚,过分的自我约束,只会带来灾难。

无所畏惧的反击:布莱克所表现出的革命性反抗

布莱克的创作具有很强的时代性。他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充满了“革命”色彩的时代,而美国《独立宣言》所宣扬的“人人平等,人人享有生命权、自由权和享乐权”的民主性理念,更是深深地触动了布莱克等一批浪漫的诗人。

随后,法国革命爆发,这才使布莱克的革命热情得到了彻底的觉醒。

受托马斯,潘的启发,他写了一组有关美国与法国两次革命的诗歌。

布莱克在其《法国大革命》一书中指出,法国对巴士底狱的征服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端,它将激励并引导着整个世界的人们去颠覆旧有的封建制度和法律,以获得真正的解放与成功。

18世纪,随着“圈地”的终结,伴随着“工业”的快速发展,英国的贫富悬殊越来越大,中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,这使得英国的道德已经沦落到了道德的沦丧和贪婪的地步,陷入了人类的邪恶之中。

布莱克自己也是一个穷人,贫穷的家庭和贫穷的家庭让他对底层民众产生了强烈的同情心,而对上层社会的上层阶层则充满了仇恨。

布莱克的创作因其所处的社会环境而被赋予了强烈的热情和革命性。

《一棵毒树》是在法国革命刚开始时写出来的,因此它也带有一种明显的革命政治性。当“我”和一个朋友闹别扭时,只要交流一下,这个冲突就能迅速化解。但“愤怒”不是那么容易消除的,它必须要战斗,要有勇气。

而他的观点,也符合了布莱克的理念,所谓的“我”,就是被压迫的一方,而不是被压迫者,他们要做的,就是同仇敌忾,共同对抗邪恶的帝国。

然而,这个复仇计划却颇具策略性:“我”悉心照料树木,给树木浇水,并以“温和而又虚伪的谎言”,直至果实成熟,并引诱仇敌进入陷阱。

这种缜密的复仇计划,光凭上帝是不够的,还需要大量的实践,这就像布莱克所说的那样,没有竞争,就不会有发展,这就是一种历练,一种成熟,一种智慧。

幻想的自由翱翔:布莱克反对唯心论

在浪漫的诗中,想象是一个重要的词。布莱克把诗歌和版画结合在一起,赋予了人们一种别具一格的审美体验,并由此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想象学说——精神视觉。

布莱克提出了“想象力是文学作品的来源,是人们生命的动力”,并提出了“想象力是一种邪恶的力量,它限制了人们的想象,也限制了人们的思想,使人们无法看到现实的事物,也无法看到现实的事物”,所以,人们要想得到自己的自由与快乐,就必须依靠想象力。

布莱克把自己的精神世界划分为四种类型:一种是用眼睛所见,受理智局限的“单一视象”;“双重视象”,就是以内心之眼,以肉眼所见之天地,以此天地为中介,借此与想象,方可窥见无物之灵性天地;

而“三重视象”则是一种“从现实中脱身而出,回到无我之境的心灵行为,它是一种与二重象相比更为单纯的思维创作行为。而“四重视象”这一精神视觉的终极状态,就是想象。

同时,布莱克也相信自己的画作也包含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,所以,我们需要把语言和图像相融合,才能更好地理解他的画作。

在《毒树》的插画里,右边是一株赤裸的大橡树,它的主干从左边垂落下来,延伸出数不清的树枝,组成了一座巨大的圆拱,像是一座坟墓,将张开双手,仰面朝天的对手笼罩在内。

弓状结构通常与恐惧,痛苦和孤独联系在一起,而与此相联系的诗歌,可以被认为是一种被理智所压制的痛苦。

在布莱克的作品中,“伸展的手臂”有着独特的意义:“伸展出来的手臂意味着“无所不能的创新”与“被压迫的专横”,“被压迫的专横”意味着被压迫的权力,而这种伸展出来的手臂,则意味着对被压迫的拱门进行了突破。

诗歌中的“我”之所以会发怒,是因为人类本性的邪恶,布莱克曾经清楚地说过:“善良是消极的,是屈从于理智的。邪恶是活跃的,而且是从热情中产生的。

在布莱克的笔下,所谓的“善良”,其实就是一种“拯救”,而“善良”,则变成了一种消极的东西,他用一种讽刺的口吻,批评了理性对人类的压制,认为人类永远都是一种消极的东西,只有邪恶,才能让人类拥有自己的力量,这种邪恶,就是想象。

从这一点可以看出,布莱克所要表达的思想是:要使人的想象自由地飞翔,摆脱理性的束缚,就必须使人得到生存的真谛。

若是一直压制着自己的幻想,那就会酿成一种可怕的后果,那就是被压制、被毁灭。要理解布莱克的诗,就必须要运用自己的想象,从表面上看,只是一种表象,只有借助表象的力量,才能冲破外在的束缚,进入心灵的永恒境界,让自己的诗变得更有意义。

小结

话是人的内心,话是人的镜子。从《一棵毒树》的短诗中,我们可以看到布莱克的心灵,他对信仰的反抗与嘲弄,对革命的热情与对贫民的怜悯,并从其独特的“灵视”理论中,解读出其对理智的反抗与幻想的浪漫。

从这一点可以看到,布莱克不但是英国18世纪的浪漫派的先锋,同时也是一位不屈不挠、不甘屈从的抗争者,他以诗为武器,敢于反抗,其反抗的精神也鼓舞和影响了许多后人,所以,关于布莱克的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

高伟光,英国乌托邦式的浪漫故事

参考文献

1.浅谈苹果这一植物形象在西方社会中的象征性

2.文字和精神视觉的诗学

3.试论布菜克兰贝斯时代的创作

关键词: